通識科成為必修課程之一
新高中課程在今個學年開始實施,其中通識科成為必修課程之一。通識科內容涉及多個範疇,且要求學生多作批判思考,實有助補現時學生知識狹隘、思考拙劣之弊。
當局近年進行多項教育改革措施,通識科成為必修課程可算是少有的德政,至少其動機值得稱許。當然,新高中的通識科有多處為人詬病,例如對學校及教師的支援不足、評分標準模糊、課程範圍籠統……
等等,但較少人注意通識科令教育制度對低下層學生更為不利的問題。
「專 題研究」無財不行通識科課程除了六個單元外,尚有「獨立專題探究」部分,該部分佔通識科兩成的分數,課時則佔三成。這部分要求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獨自完成 一份報告,其情況就類似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,需要學生自訂題目、選定研究方法、搜集資料、分析及製作報告。「獨立專題探究」無可否認有助訓練學生主動學 習、獨立處事及分析問題,亦實為通識科之靈魂所在。然而,問題亦正正出現在這部分,令低下階層學生輸在起跑線上。
不少研究均顯示來自低下階層
學生其經濟資本、文化及社會資本較差,而「獨立專題探究」的分數除受學生的能力及努力左右外,亦很受上述三項資本所影響。以選訂題目而言,中上階層學生 文化及經濟資本較為豐富,眼界較闊,可能自小已接觸不同音樂、運動、歌劇……甚至到世界各地旅行或短暫生活。學生選題往往由自己的生活經驗着手,換言之, 中上層學生選題範圍較闊,而且更容易選擇一些較為特別的主題。至於低下層學生只能選擇一些「普羅大眾式」的主題,在擬訂題目時便注定輸了一仗。
學 習工具價格高昂再就資料搜集而言,印刷問卷、訪問錄音、交通費用、資料影印……全部支出均由學生一人承擔,低下層學生經濟資本貧乏,往往亦只能將價就貨。 再者,他們薄弱的社會資本亦令搜集資料困難。中產家庭憑藉其社交網絡,無論是邀約訪問,抑或是索取資料,均較為容易。試想若兩位分別來自中上及低下層的學 生,同時以「醫生在港的專業地位」為題,並訪問二十位醫生,哪一位學生較容易訪問到足夠的醫生?